当前位置:首页>商业新闻>文化产业:超高增速转向深层次调整

文化产业:超高增速转向深层次调整

2018-08-12 07:23:49

近日,中经文化产业发布《面向新方位的结构性深调——2016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回顾》并分析指出,尽管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账面增速不如人意,但整体仍朝着与新常态新理念设定的新方位进行着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势头不错,总体向好。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培育的文化产业,发展增长态势有些不尽如人意。从去年前三季度看,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总体增长7%,与2015年11%的增幅有差距,距离15%的“超常态”增幅期待值相差更远。与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相对应,作为典型文化产业的电影产业,去年国内票房市场大致稳定在450亿元,同比增幅只有2.1%,和2015年的48.45%相比,去年电影市场出现“断崖式”下滑。


账面数据的不理想是否就表明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能不足”?是否就意味着中国文化产业曾经的“超高增速”是一场烟火?


分析后不难发现,尽管账面增速不尽如人意,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却在朝着与新常态、新理念设定的新方位进行着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文化产业增速在过去若干年中大大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速,但总趋势是新常态,即由超高速挡位向高速挡位调整。


文化产业的这种增速变化,一方面和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性调整有关。从2016年前三季度数据看,拖累整体增速的是附加值较低的文化产业部门,而具有创新内涵并适应消费升级的文化产业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


其中,文化用品的生产占总收入比重38.3%,增长6.3%;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涉及制造业相关领域,它的增幅只有1.3%;增幅较大的是现代文化产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同比增幅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幅20.1%,文化艺术服务增幅17.7%。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势头不错,总体向好。


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文化及相关产业本身就被作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而获得优先和重点发展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在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为支柱性产业,此外,2016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篇章中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一起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年底正式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尽管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纷纷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区域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研究发现,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或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5%。


2016年,文化产业创新附加值及其辐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被充分重视。、国家文物局的政策激励下,博物馆等文化文物部门纷纷开始创意产品开发的尝试。“文化+”战略不断凸显,通过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渗透融合,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纳入绝大多数地区发展规划,同时,特色文化也成为区域发展关键支撑点。比如2016年的另一个焦点——特色城镇的建设就是明证。我国建制镇数量从1978年的2850个激增到2015年的1.88万个,如果加上县城关镇,总数多达2.05万个。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特色文化旅游成为引领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引擎。在首次入选的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有100个特色小镇开发与文旅产业有关,占到特色小镇的78.74%。这其中既包括历史文化名镇的持续开发,又包括如温泉、生态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游憩产业,还包括如上海车墩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城等文化产业小镇,以及河南神垕镇钧瓷、湖南大瑶镇花炮产业、江西文港镇毛笔产业等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很低,但近些年增长明显。2013年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只有4.4%,2014年为4.6%,2015年达到4.8%。中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正在成为最有力的市场红利。2015年以来,作为一种特定的亚文化审美经济形态“网红”异军突起,千亿元级规模及几何倍增速令人对“互联网+”文化消费充满期待。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标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