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SHU DAILY
新闻
2016年11月8日
今天是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这里是常熟日报,这是日复一日的景象……
忙碌,依然是这个节日的关键词。忙碌于讲好故事,忙碌于写好稿件,忙碌于出好版面,忙碌于印好报纸……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一件件新闻作品的诞生,期盼的是一份份读者的肯定。
10月28日晚上11时,跟之前的每个夜晚一样,常熟日报社的夜班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时间完成第二天报纸的版面制作和审核,就在报纸大样已经值班编委签字通过,电子版样即将要发往印刷厂的时刻,常熟日报社突发停电,整栋大厦漆黑一片,这一情况在常熟日报社2008年搬入新址之后从未发生过,即便在常熟日报复刊以来的30余年中,也从未遇到此类黑夜危机。
▲漆黑的报社
当天是周五,周末的报纸一般只有4个版,但是因为有十八届六的重大报道,所以大家慎之又慎,接近11点才完成各项工作,就在马上要打包发样给印刷厂的时候,突然眼前一片漆黑。当时只有储存版面信息的服务器还靠着备用电池继续运转,但备用电池只能撑40分钟,如果之后还没来电,很可能导致服务器意外关机,存储信息丢失,大家一晚上的工作就泡汤了。
▲钱一都抢修服务器
更让人揪心的是,如果版面信息丢失,供电迟迟不来,即便大家通宵加班加点,也未必能在第二天按时把报纸印出来。这样的责任谁能担待,这样的出版事故如何克服?
经过短暂的讨论,值班编委程学军和范理、潘轶斐三人先前往报社底楼查看内部供电箱是否故障,再排除内部故障后,大家冲出大楼往东一看,跟报社共享配电供电的戴斯大酒店也一片漆黑。我们当时判断可能是戴斯那边跳闸导致我们被殃及,程学军赶紧打了党政办电话询问,潘轶斐查到了供电公司抢修电话跟他们报修了。他们摸黑赶往戴斯大酒店确认停电情况。大堂经理说,告诉我们,是配电室里跳闸,具体原因不明,至少要等个把小时才能恢复供电。大家急得一头汗。
▲邓平维修电路箱
正在这时,接到报修电话的供电公司维修人员赶到了酒店,在配电室内,原本手足无措的酒店兼职电工,在供电公司抢修人员的指导下,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并进行排除,配电箱重启,灯亮了!
▲报社恢复供电,但电脑房仍然没有通电
程学军等人赶回报社时,看到灯火已亮,长舒一口气,然而二楼电脑房却传来美术编辑唐敏的声音:“怎么其他办公室都有电了,就我们干活的电脑房还是暗的?”原来,作为机房重地的电脑房配备了两路电源,但不知为何当晚切换两路电源的电箱未起作用。半夜赶到单位的党政办负责人邓平知晓这一情况,只见他打开电箱推起跳掉的闸刀,电脑房终于重现灯火。
“赶紧干活收尾,咦,怎么打印机啥的都运转了,电脑还是不能启动?”夜班编辑胡方圆一句话,让大家的心又提了起来。经过一番排查,原来是电脑房配电面板的一个空气断路器跳闸了,潘轶斐赶紧推上开关,一台台电脑应声点亮。
▲配电室抢修现场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通电后的电脑与储存版面内容的服务器无法连接,大家离工作状态还差最后一步。
负责报社网络维护的钱一都这时也从家中床上赶到单位,在他的迅速抢修下,因突发停电导致的服务器故障被排除,电脑与服务器重新连接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在28日凌晨1点30分完成了当天报纸的编辑制版工作。
▲重获光明
一场从未遭遇的突发危机至此结束。也正是在这次突发事件中,考验了常报人临危不乱、坚守岗位的职业水准,体现了常报人守土有责、铁肩担道义的职业品德。
在11月8日记者节和11月9日消防日来临之际,,零距离接触消防官兵,亲身体验消防战士的工作与生活,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这群最可爱的人在工作中的专注与艰辛。
第一个体验项目是穿“战斗服”。“战斗服加上各项装备,整套衣服的重量在30公斤左右。
穿好了“战斗服”,背上呼吸器,提着两盘消防水带和水枪头等。一套装备下来,瞬间整个人变得“笨重”起来,再加上头上带着这么重的头盔,全身“摇摇晃晃”。
没过一会儿,身上就不断往外冒热气,额头上不断冒出细小的汗珠。要是到了夏天穿着这样的衣服进入火场,那种温度可想而知。
翻轮胎砸大锤是消防员日常的体能训练项目之一。把一个200斤的轮胎翻滚50米左右之后,用20多斤的铁锤反复敲打50次。记者体验时发现,几百斤的轮胎光靠自己的力量就很难搬动,更别说要翻滚几十米,再加上用20斤的铁锤高举敲打数十次,对心脏的冲击非常大。但是在救援过程中,体能和时间是并重的,一名合格的消防员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体能锻炼,才能胜任在火场中冲锋救人的执行任务。
最后一个项目是体验消防水枪,这也是在火灾救援中最常见的灭火器具。看似简单的动作,我们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即使朱队长考虑到我们力气小,选用的已经是压强较小的多功能水枪。通水后的水带还是异常坚硬,要花点力气才能踩住水带,打开水枪后,控制水枪也很困难,很容易被水枪带偏目标,需要两名队员从旁“稳住”。
水枪项目结束后,我们一下午的“零距离”消防体验也结束了。跟战士们告别后,屋外下起了瓢泼大雨,虽然我们走出了中队的大门,但是我们内心的震撼和感触依旧持续着……
有一群人,没有下班只有上班;有一群人,没有白昼只有黑夜。他们在记者和读者之间架起桥梁,立志成为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空间,他们扛起旗帜,;他们守望真善美,立志成为正能量的麦克风。
他们,就是名字只在不起眼角落,却担负特殊“把关人”职责的——编辑们。
▲11月1日凌晨1时48分,常熟日报印务中心车间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上机安装当日《常熟日报》的制版。
【国际新闻编辑 应晖】耐得寂寞 乐为低栏
一个人连续在一个单位工作近30年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夜班岗位上连续工作近20年。
早在世界杯期间,电脑网络还不像如今发达,靠着电视实况转播,边看比赛边写作,第一时间写稿后编辑上版面。应老师在提及那段岁月时甚是欣慰,“有成千上万的球迷在关注,在等着你的报纸,你必须第一时间传达最新的赛况,同时,这也就要求我不容出半点错。”曾与应老师搭档做美编的周昊笑着说:“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在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得是干劲,有得是激情。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当时报社还在老城区,夏天夜班后,我们几个会豪不吝啬地贡献出微薄的夜班费,相聚夜摊,光起膀子,喝上两杯扎啤,你吹我侃,交流编稿得失,畅谈夜班苦乐,身心疲惫一扫而光。”
【时政新闻编辑 瞿晓路】铭记责任 守望道义
瞿晓路,再平常不过的一位青年编辑,有美满的家庭,有乖巧的儿子。可常年的夜班工作,让他愧对家庭。“每当爱人像绕口令一样念叨着,我总是挺起胸膛,以‘忠贞不二’来‘回击’爱人戏谑的眼光,并以貌似的骄傲来掩饰对家人的愧疚,同时以明天的明天来回应‘陪爱人孩子每天晚饭后去散散步’的诺言。”家人的理解也让这普通的家庭多了一份他人无法体会的幸福。
瞿老师身兼多职,每天除了头版的时政版面,每周还要负责教育特刊。夜班编辑都是“夜猫子”,在大多数人进入梦乡时,正是他最忙碌的时刻。
【国内新闻编辑 胡方圆】在路上 且行且珍惜
胡方圆,国内国际版的编辑,2015年刚进报社就走上了夜班岗位,可此时,她的儿子尚未满周岁,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硬是“狠心”提早断奶,扔下啼哭的孩子,毅然走上了夜班编辑的这条“不归路”。作为一个新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了她的座右铭。“初上夜班的那一段时间,我与美编精编稿件、制作题目、美化版面,每晚为了版面‘出彩’绞尽脑汁。”
▲11月1日凌晨2时12分,常熟日报印务中心车间正在印刷当日的《常熟日报》
与“无冕之王”的光环相比,
奋战在新闻岗位上的这一群人,
其实很普通。
他们就是用自己平凡的坚守,
追寻真相,记录真相。
常熟日报全媒体中心诚意出品
爆料丨1891566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