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商业新闻>石景山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 据说老北京都未必知道!

石景山那些奇葩地名的由来 据说老北京都未必知道!

2018-03-20 08:17:25


咱石景山儿有不少奇葩的地名儿啊,然而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名都是怎么来的您知道吗?今儿咱就说说这些地名的来历!然而这些地名~有从古流传至今~也有现代才有的~您了看看~


苹果园


苹果园,顾名思义,常有外乡人说“苹果园里哪有苹果啊?!”是真的有个苹果园存在吗还真是这么回事早在明代就有关于“苹果园”地名的相关记载。


苹果村的位置,在平坡山脚下。当时属宛平县管辖。《顺天府志》载《阮旻锡燕山纪游》:“石经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塔,宜远眺。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侏,参错平野间,盖先朝果园也。”这也是早年对苹果园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担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作《宛署杂记》称:“平坡山,一名翠微山,山脉发迹香山,折而东,忽开两腋,中有平地,故名平坡。登之则极目平原,百里草树在目,每春秋之交,晴雨初歇,烟云变幻,金碧万状。”如今的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及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就在这个“金碧万状”的世界。

苹果园地区占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早年此地人口稀少,农户多以经营干鲜果品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农民积极为城市作奉献,每年向城市供应苹果、梨、桃、葡萄等干鲜水果数十万公斤。


20世纪60年代,苹果园街道办事处成立。在这个范围内街巷中以苹果命名的甚多。诸如苹果园路、苹果园东路、苹果园西路、苹果园南路、苹果园大街。居民社区以苹果园命名的也多,如苹果园居民区、苹果园一区,苹果园二区、苹果园三区、苹果园四区等,在这里的工商企业和文教部门中也有不少是以苹果园命名的,如苹果园木器厂、苹果园商场、苹果园副食商场、苹果园饭店、苹果园旅馆、苹果园中学等。苹果园中学是石景山区的重点中学,前身是北京76中学,1956年建校,。


文:王铭珍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研究员)



衙门口



衙门口的衙门始于何时

  在石景山区的村落中,能与古代衙门扯上关系的只有衙门口村。衙门口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似乎没有争议。但衙门口村的历史究竟有多古老,则语焉不详了。历史上衙门口村可能有过多个名字,因年代久远,有的名字没有留下来,已不可考,有的是因时过境迁,村落的名称是否确切,也需要考证。衙门口村的得名,按《石景山区地名志》的说法;“该村清代设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等衙门事务,遂得名衙门口。”此后,不少作者沿袭此说。但从历代文献中所透露的蛛丝马迹和考古发掘来看,衙门口村的历史不仅可追溯到战国,就连所设衙门的时间也可大大提前。

衙门的由来

  最早提到衙门口村的衙门,是关续文先生,他认为衙门口村的衙门早在唐代初年已经设立了,他在《鲁谷出土一对西汉石虎》中说:“唐初,衙门口村为唐武德年间燕郡王罗艺所盘踞,建有北平府大衙门,说到大衙门的职能是屯兵兼管民政之事,衙门的所在地点是村东北隅的台地上。”说得很详细,连衙门所在的地点都有。罗艺本是隋朝的虎贲郎将,他于隋义宁三年(617)占据涿郡,称幽州总管,于唐武德元年(618)降唐到唐贞观元年(627)叛唐,被其左右所杀,罗艺实际管理了幽州约有9年,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佐证,我不能对关先生所说的提出其他的看法。

  张明华、樊风鸣在《石景山文史•东部传辑》中撰文说:“村中老人在村史资料中写道:‘在元末北京还叫大都,现在衙门口村上街北头有一个很大的衙门,衙门坐北朝南……是个长方形的大院落,南墙上有两个大门,靠西侧的只进人,不出人,经常锁着,靠东侧大门经常有人出入,常开着,衙门东南角南墙上有一旁门,衙门的正门外有泊案台,台有一丈宽,数丈长,台上等距离有国槐数棵。’”从他们画的草图来看,这个衙门是一个四合院,坐北朝南,正面有东西两个大门,东南角有一角门,院墙有两三丈高。又,古稀老人翟士峰讲:“他祖上是明朝初年迁来此地,当时此地就有一个很大的衙门,衙门的门口外西侧有一大泊案台,台很宽大,经常有人在台上休息。”这二段话说的基本相同,都是说衙门是元代时就有了,在衙门的外头有一个大的泊案台。这个泊案台是干什么用的呢?一个说台上植树,一个说经常有人在台上休息,意思倒也差不多,台上有树,给人提供了休息的便利,只是我觉得衙门是不可能在它的外面建一个供大家休息的台子吧。既不安全,也不成体统,丧失了衙门的威严。因此,这个大台子如果的确存在过的话,那么有可能它要早于衙门就有了,泊案台是干什么用的,我说不好,但总之它可能是一个公共的设施,可能是与永定河有关,可多从“泊”字上考虑。

上林苑林衡署

  如按《石景山区地名志》所说,衙门口村是因清代在该村设有宛平县第一衙署,该村才得的名。那么,村名不过才二百年的历史。我们从村里留下的衙门老照片来看,其衙门正堂的建筑风格的确是清代的风格。那么村里老人的回忆又当作何解释呢?

  如果说唐代衙门口村就有北平府大衙门这么个机构,一千多年了,我们也无从考证,而说明代以前就有一个衙门,分析起来,如果元代在此有衙门的话,很可能与治水有关,但也没有更多的证据,那么,在明代呢?

  明代在北京设立上林苑,可以追溯到永乐五年(1407),在《天府广记》和《宸垣识略》中都有记载,提到“设有58营,号称72连营”可见其规模之大。《明史•职官三》也记载有:“上林苑是永乐五年始设,初设有良牧、蕃育、嘉蔬、林衡、川衡、冰鉴、典察,左右前后十属署,宣德十年(1435年)才定为四署。上林苑监设左右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一人,左右监丞各一人,其署典簿厅典簿一人,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一人,正七品、署丞一人,正八品、录事一人,正九品。”因此上林苑下属的四署,各有一名正七品的官员典署驻署办公,底下还配有正八品的署丞、正九品的录事,。

  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县衙,尽管上林苑只是一个掌管为皇宫提供日常副食、菜果、禽肉等后勤保障供应基地的这样一个机构,但它的地位在封建社会是不可小歔的。四个不同职能的衙门分别设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即:蕃育署衙门设在今大兴区采育,专养鸡、鸭、鹅等家禽;嘉蔬署衙门设在今丰台区广安门外菜户营,专门经营蔬菜种植;林衡署设在今石景山区,专门负责果树种植;良牧署的衙门设在今顺义区衙门村,专门司牧放牛、羊等牲畜。

  尹均科先生在《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中说:“林衡署位于衙门口。”而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有:“鲁姑村、东安祖、商营、中营、下营、林衡署。”这样明显存在着一个矛盾,明代人记载了这个地方有鲁谷、东安祖、上营、中营、下营、林衡署6个地名或6个村名,应该是不会错的。这6个地名中,按今天的地名来衡量,鲁姑(谷)是鲁谷村、东安祖是衙门口村,上营、中营、下营是不是村,不好说,极有可能是明朝三个驻军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军屯放弃后军人家属在此繁衍成的村落,而林衡署是明代上林苑下属一个机构的名字,根本就不是村名,张爵把这6个不同属性的名字以排比方式并列,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或产生疑义,因为如果把它们都一律视为村落的话,鲁姑、东安祖可以称村;上营、中营、下营也勉强可称村;只有林衡署这么看都不是村落的地名。清《燕山纪游》:“……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株,参差平野间,其地盖先朝果园也。”因此有人考证林衡署应当在今石景山之南。

  衙门口的衙门到了明代就续不上了,清代时,上林苑已经取消了,自然我们只能从清代的宛平县第一衙门说起了。如衙门口村的确是一个自战汉以来就出现的古村,它又临近于永定河故道上,其村落的延续应该是村下有村,村中有井,井下有井,村旁有墓,墓下有墓这样一个传承有序,时代感很强的,文化很深厚的古村。今天衙门口面临着全面拆迁,衙门口村的历史真相也许会大白于天下了。


图:幸福老货

作者:陈康



八角

祖先是在明永乐初年从山西移民来到北京的。这样就有了索、果、王、梁、左、肖、冯、赵等八大家,。先民们拉家带口来到鳌山这块地方,依附于寺庙周围生存下来,他们给朝廷充当林衡署的果户。

  由于八家最早迁来,所以称“八家子”,后改“八角村”。,所以“八家村”便叫成了“八角村”。从《宛署杂记》的记载来看,八角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鲁谷

得名完全是因韩延徽封为鲁国公,死后归葬于鲁郭的缘故。后人依据此,对鲁郭、鲁国、鲁谷乃至到了明代还附会出“路过”这样的谐音地名,都有似乎合理的解释。最有说服力的是鲁郭得名是韩延徽的封地在鲁,因为他在此建有城郭,故称鲁郭,后来在八宝山地区又相继出土有《辽辽州刺史韩佚墓志》、《辽六宅副使韩子道墓志》、《金辅国上将军韩景口神道碑》、《金宣威将军韩诊墓志》、《辽太尉太保杜悆墓志》、《金太常少卿,殿中侍御史吕嗣延墓志》、《金吕士安墓志》等确实都提到了鲁郭里的名称,如《韩佚墓志》曰“统和十三年(995)六月一日寝薨于平州之私第……即以丁酉岁(996)五月十九日葬于幽都县鲁郭里之原。”雄辩地证明了辽金时期有一个鲁郭里的存在。辽代的村落多以“里”称,是因沿袭了唐代对村落大小称呼的习惯,因唐制以“百户为里”,可见鲁郭里在辽代还是个很大的村落。


石槽

村著名的古物,莫过于青石质的石槽了。石槽长约四米,宽、高均约一米,槽帮0.2米,呈梯形,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地地道道的石槽,而不是石棺,石槽村由此得名。



  说起石槽村的由来,村民们津津乐道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大明太监刚炳与北国鞑兵大战于洪炉山前,刚炳一看出阵的是一员女将,哈哈大笑道:“北国就没男人了吗?好男不跟女斗!”那员女将名叫萧玉梅,手持两把月牙飞刀,年轻美貌,面如芙蓉。刚炳不知这女子厉害,挥舞双叉,催马上前,萧玉梅佯装败退,将刚炳引至洪炉山口。刚炳不知是计,紧追不放。刚到山口,就听萧玉梅高声大叫:“此地洪炉山口,洪炉专炼钢铁,还不下马受死!”刚炳一听,大叫:“我命休矣!”原来,刚炳又名刚铁,刚铁与“钢铁”谐音,“洪炉专炼钢铁”,莫非这是天意?正在迟疑,萧玉梅一刀飞来,疾如闪电,刚炳的上半身顿时落地,战马向南狂奔,下半身也落了地,战马依然不停狂奔,跑到一个荒村,向东跑去,到水槽中饮水,之后消失在一片枣林中。

  人们把刚炳上半身落地的地方叫上庄,下半身落地的地方叫下庄,路过的村子叫“路过”,后来叫成了“鲁谷”,那个“荒庄”就是后来的黄庄,饮水的那个石槽,就是后来的石槽村,那片枣树林,就是石槽村东的枣林村。


梁公庵

原称梁公庵,位于石景山区东部,南依八宝山,北抵田村山,与海淀区接壤,西望老山,并与田村水厂相近,属八宝山街道办事处管辖。金、元时,开金口河,曾流经村北。

  良安原有一座小庙,匾额上有“梁公庵”三字,可知这是纪念梁公的一座庙宇。久而久之,“梁公庵”成为村名,村民简称为“梁庵”,依其谐音改为“良安”。



梁公何许人也?村南一墓曾出土一碑,上面镌刻着“直隶分巡大名道河南按察使佥事加三级追补盖含梁公”字样。可惜此碑出土时,当时发现者只录下上述23个字,其余文字未录,实为憾事。从上述23个字可知梁公是位清代官员,职务是“按察使佥事”,是辅佐按察使的官员,品级为正五品。“盖含”有可能是梁公的“字”,他的“名”是什么,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位梁公品级虽然不高,但是位值得纪念的人物,因此为其建庙,以表彰他的功绩。


金顶街

金顶街位于石景山区西部。东起金顶东街,西至金顶西街,南起金顶街南路,北至蟠龙山。该地因东部的金顶山而得名。



据相关记载,清初礼亲王代善之后,**崇安、礼亲王永恩等葬此。其墓为竖井悬葬,谓之曰“金井御葬”,改其狼山之名为金井山,后谐音称金顶山。另说,其山有寺,殿顶覆黄瓦,金碧辉煌,遂命山为“金顶”,




刘娘府

京西民谚:“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说的是京西带“府”的地名,均为明代皇家坟地,“刘娘府”是其中之一。

  《明史》记载:“孝纯刘太后,庄烈帝生母也,海州人,后籍宛平。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帝。己,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刘娘娘是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不过,海州只是刘娘娘的祖籍,她本人是在宛平(今北京)出生的。那么,刘娘娘的祖上是何时入籍宛平的呢?从各种史料中,可以理出一条脉络。《新乐侯刘氏传》记载:“其先本海州人,以成祖靖难功,拜河阳千户,籍任丘,九世祖名宗者迁宛平,遂世为宛平人。”说明刘娘娘的祖上在明永乐年间就因跟随朱棣起兵靖难,被封在任丘当河阳千户,九世祖时迁宛平,遂为宛平人。另据《康熙海州志》记载:“其祖父侨寓京中。”说明到刘娘娘的祖父时,她家从河北任丘迁到京城居住。


天启七年的九月,刘娘娘坟迁往庆陵。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葬于刘娘府,到天启七年(1627)迁往庆陵,刘娘娘坟存在了十四年的时间,其间形成了“刘娘府”的地名。


福寿岭

的地名,应是明代形成的,与福寿禅师有关。据《僧录司左觉义兼大功德禅寺住持嵩岩寿禅师塔铭》记载,法海寺第一代住持福寿,亦称嵩岩寿,号南山,广西衡州人。生于建文二年(1400)九月十一日,自幼羡慕僧人,因有出世之念。福寿八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漫游名山古刹,遍访名师。正统元年(1436),福寿来到京城,当他听说祖渊禅师所度弟子数以万计,僧人“尊而仰之,如泰山北斗”,于是拜祖渊为师,祖渊见其慧心深邃,于是收为入室弟子。正统四年(1439),御用监太监李童于翠微山建寺,英宗赐名法海禅寺,请福寿为法海寺住持。正统十四年(1449),福寿奉英宗之命,兼任大功德寺住持。景泰元年(1450),升僧录司右觉义。时间不长,领僧录司事。景泰三年(1452),升左觉义。成化六年(1470)九月十一日,福寿年迈,感到困乏疲倦,请求退休,得到成化皇帝的批准。福寿的入室弟子慧义,接任法海寺住持。成化七年(1471)十月二十二日,福寿圆寂。


福寿圆寂后,慧义在法海寺以东为其建塔,是为法海寺塔院。,砖石结构,高一丈九尺。自从福寿塔建成以后,福寿塔院所在的山岭,命名为福寿岭。


黑石头

黑石山在今石景山区五里坨村,是因为在黑石头村西北有两块黑褐色的巨石砬子而得名。黑石山在永定河的北岸山前冲积坡地,北接卧牛台山,东北与翠微山毗邻,西接秀府,南靠上下石府。



克勤峪

当你向当地人询问“克勤峪”时,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有“渴了峪”,没有“克勤峪”。“渴了峪”是当地一条山沟的土地名,位于隆恩寺故址以东。“渴了峪”的得名,与杨家将的传说有关。传说杨家将曾在这里打仗,饥渴难当,战马似解人意,用蹄刨地,一投清泉涌出。后人为纪念杨家将,将这条山沟命名为“渴了峪”。那么,“克勤峪”因何得名呢?说起来令人啼笑皆非。测绘人员向当地人打听这里的地名,当地人告诉测绘人员,这里叫渴了峪。测绘人员按其谐音写成“克勒峪”,又由“克勒峪”改为“克勤峪”。一个地人不知所云的“新地名”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这里真正的地名叫什么呢?真正的地名叫荐福山,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悠久地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模式口

民间传说,磨石口因磨刀石而得名。磨石口确实产过磨刀石,因此说,这一传说具有误导性,使不明史实的人信以为真。

  原称磨石口。模式口也好,磨石口也罢,都是隘口名。这个隘口的得名,与隘口附近有磨室有关。磨室这个地方,后来建有宫室,称为磨室宫。

磨室,即磨面的房间,这是世人皆知的。不过,磨室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祭祀的场所。

这种象征生育的石磨,供奉在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房屋内,称为磨室。每当春暖花开、燕子北返之时,由天子亲率妃嫔前往,献上猪牛羊三牲,《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 “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与此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民间亦各有名称不同的高禖祭场,踏歌舞蹈,谈情说爱,气氛热烈而奔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征生育之神的石磨,由碧霞元君所取代。模式口有碧霞元君庙吗?回答是肯定的。碧霞元君庙位于法海寺以西,直至清代还在供奉碧霞元君,有大量的石碑为 证,这和“磨室”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

齐国与骑劫交战,骑劫大败。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就派人去赵国对乐毅说:“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不想将军误听传言,归附赵国。”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这便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信中回顾燕国打败齐国这段史实时,说:“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这里出现的宁台、元英、磨室,显然都是地名。磨室即今模式口。在磨室这块土地上,建有一个宫殿,命名为磨室宫,以陈设“故鼎”。也就是说,磨室是地名,磨室宫是宫殿名,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奉宽在《妙峰山琐记》中谈到磨石口时,有精辟的论述:“‘磨室口’即燕‘磨室宫’地,《史记·乐毅传》‘故鼎反乎磨室’是也。‘室’今作‘石’。” 

南大荒


黑龙江有个“北大荒”石景山有“南大荒”最早的“南大荒”因南大荒林场得名,当年的知青们在这里种植了千亩果树~早年,莲石湖上公路桥的位置是一座“漫水桥”;现在南大荒林场和苗圃变成了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而南大荒社区位于北京市新建莲花西路水屯站,东邻石景山衙门口,,面积约7平方公里,2005年水屯社区、南大荒社区合并为北京市古城街道南大荒社区



黄楼


黄楼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还徘徊在70年代,那个时候“黄楼” “灰楼”是用来区分机关里办公楼和家属区的,石景山的这个“黄楼”不知道是不是这么来的~现在“黄楼”已经渐渐被“永乐小区”所替代。恐怕往后知道“黄楼”这个地名儿的人会有越来越少了吧?



十万平



“十万平”这名字听起来就霸气~这地方一直是首钢的职工家属社区,可能当时规划的面积就正好是十万平~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社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社区所辖范围: 北邻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古城村南侧,南为西长安街延长线最西端北侧,东邻古城大街,西邻首钢足球场。



炮厂



“炮厂”这名字听一听就带着那个红色年代的感觉~这地方的却是名副其实的解放军第七三一二工厂所在,当年这里可是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区~


碣石坪



“碣石坪”这地名有多少人知道?其实就在石景山医院东边儿,这地方原来可是“风水宝地”,碣石之山即今之石景山;历史上曾有燕昭王的碣石宫;“碣石坪”的地名便是由此而来!


部分摘编节选于双塔村人老师《石景山村落史话》

点击文章中蓝色字体可详细查看

石景山杂谈编辑 未经允许 请勿摘编转载

《石景山杂谈》商务合作QQ:3031659834

《石景山杂谈》投稿邮箱:shijingshanzatan@126.com

《石景山杂谈》官方微博:网页版:http://weibo.com/sjszatan

手机版:http://weibo.cn/sjszatan

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石景山杂谈 就有可能上头条哦!感谢您的支持!

联系我们,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标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