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息网

贫穷而懦弱的中产阶级

来源:qianlaoshi666    发布时间:2018-02-06 20:45:07
 
1
 

如今中国,谁活得最憋屈?

当属中产阶级。

他们理应是天之骄子才对。根据瑞信研究院的报告,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仅占到全国成年的10.7%。

他们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中国90%的人,但是,他们却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成为了当今中国的一类新型穷人:中产致穷

 
2
 

为什么中产阶级贫穷?

首先,高房价面前,除了真正的土豪,我们都是穷人。

根据统计,在中国,只要你的个人财富在17.63万-176.3万元之间,你就跻身中产阶级大军了,战胜了中国90%的人。

然而,我们来对比一下房价。

上海9月的新房均价为44850元/平方;北京为40438元/平方。也就是说,如果你刚刚跻身中产阶级,可以勉强在上海或者北京的郊区,买下一个4平米的厕所。

而根据美国调查公司的统计,深圳住房的平均价格达到了居民平均年收入的70倍。新兴中产们,你们的年收入能够超过居民平均年收入的70倍吗?

中产阶级们叹口气,大手一摆:“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怎么能被一套房毁灭了梦想?不买房了!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内心,不靠一套房子!我们租房住!”

可惜,就算你能逃过房子的难关,你还得面临教育难题。

我们来算笔账。

2003年的时候,根据估算,培养一个大学生大约需要49万。

到了现在,再培养一个大学生,标准配置大约就是130万以上。

而这已经算是“穷养”了。若是打算上个私立学校,请个外教补习英语,暑假打算飞国外游学……这个数字就上不封顶了。

而且,有的中产们生了孩子才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开买房。而且,还得咬紧牙关买最破最贵的学区房。北京文昌胡同一间11平米的学区房售价就达530万。一间小破屋,硬生生卖出了20公斤黄金的价格,可是实实在在的“黄金屋”。

教育已然成为了家庭的重担。一个家庭,花在子女教育上的钱,要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总支出的35%。83.4%的人认为“子女培养成本”非常高。

新中产们大多是靠着教育收获的财富,如今,他们却发现一个令人惊恐的事实:几十年前,他们贫穷的父母,支撑起他们求学致富;但如今,他们却似乎无力支持下一代再靠知识致富了。

你当然也可以立志做个“丁克”一族。

然而,有一环你却始终逃不掉:生病。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的零件总会时不时闹点小毛病。然而,高昂的医疗费同样令新中产们咂舌。

医疗始终属于稀缺资源。要想获得优良的医疗条件,需要同时考验的你的体力、脑力、财力。

光拿挂号来说,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号可以从300元被黄牛炒到4500元。

我自己帮家中的老人挂过号,专家号是晚上凌晨在晚上放出来的,我们全家三个人,手机、电脑、ipad一起上阵抢号,都没能抢到。看病挂号的难度,已经和双十一秒杀相当。后来,还是做程序员的朋友告诉我奥秘:人家号贩子都用插件开外挂自动抢号,你人工抢,哪里快得过机器人?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终于实现了中产阶级贫穷化。

 
3
 

中产阶级们不仅贫穷,还懦弱、委屈。

根据美国学者李普塞特(S.M. Lipset)的观点,由于中产阶级学历较高,并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对于民主、自由、平等、,,主动推动民主、法治的进程。

在学者的眼里,中产阶级们拥有相对一致和稳定的共同价值观,他们对底层有关怀、有同情、亦有敬畏,他们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经济、文化的发展。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当代中国,你难觅这样有担当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上独立,。很多时候,只是纯粹的经济动物和生活动物。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不可靠,但中产阶层发现还可以代购国外奶粉,于是,,中产阶层们反而是轰轰烈烈地投入了扶持我国代购行业的事业里。

常外“毒地”事件后,买了学区房的中产阶层赶紧查了下房子之前的土地用途。不是“毒地”的话,就长舒一口气,再无下文。

山东无效后,中产阶层们发现疫苗主要流向农村地区,他们瞬间就放心了,转而打听如何去香港接种疫苗。

……

他们没有对正义的终极追求,只要灾难不是降临在自己头上就好。

这样一群本被寄予了厚望的人,为何却表现出了这样的保守与自私?

一来,因为我国中产阶级的经济独立不堪一击。正如我上文里说的,一座房子、一场大病、甚至是生个孩子,就可以消灭一个中产。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房奴、卡奴、孩奴。再加上知识的不断贬值(点击蓝字,查看为何“你很努力,但未来你的工资只会越来越低”),和经济前景的不明朗,他们甚至还有失业的风险。

靠着那么点可怜的社会保障,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中产阶层又哪来的闲情逸致考虑什么社会正义?他们早已把全部精力投入了“饭碗”保卫战之中了。中国的中产阶层,就是正在过江的泥菩萨,本就是自身难保里,哪里还顾得上别人?

二来,中国中产阶层很特殊的一点在于: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体制的一部分。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又如何要求他们不管不顾地站出来,站到自身利益的对立面上?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往往会和敏感问题保持距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总听到说,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但真正又有多少人离职了呢?根据北京市团委的调查,超过六成的青年选择一直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下去,7.6%考虑选择学业深造,只有14.8%的人考虑未来选择创业/自由创业。

约翰·密尔早就在《论自由》里告诉过我们了:“体制内的人群很难从中萌芽出变革的力量。”他们一边唾弃体制内死气沉沉的安逸,一边又享受着这份安逸带来的稳妥。当你的收入、福利、升迁全部都依赖体制时,你又怎会轻易地挑战体制呢?

然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产阶级力图安分守己地保全自身,却不料,有人早已将他们定位成了“为了国家发展而牺牲的炮灰”。

24日上海证券报,8版头条刊发了篇专栏文章《央行有捍卫人类价值观的天然责任》,署名作者是大房鸭公司董事长周洛华。

文章里有一段话颇有意思。

我记得好像是利伯曼的书,研究英国光荣革命之后300年的社会各阶层的变化。

他宣称,英国社会是通过将中产阶级不断贫困化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一次又一次,英国中产阶级通过自身努力来到了社会中间层,他们踌躇满志,对自己的能力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然后这种乐观情绪就像一股洪流把他们裹挟着推送到一个新的属于他们时代的泡沫中去,泡沫破灭后,他们又回到社会底层,与之伴随的就是英国底层社会的民众普遍都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英国因而实现了国家的整体进步。

我们的中产阶层们,夹着尾巴兢兢业业地生活。他们不想闹事,也不图革新,只想安安稳稳地赚一套房子,养育老人,教育子女。

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经济独立。

然而,若是有一日,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经济”信仰真的破灭了呢?

若是有一天,他们供了一辈子的房,因为一场经济危机而房价折半;若是有一天,他们存了一辈子的钱,因为一场大病而全部清零;若是有一天,他们努力了一辈子,却发现还是得把孩子送回老家接受相对落后的教育……

他们又会怎样?

钱没了,不要紧。

若是价值观垮了,那这个人,就真的垮了。

这一代人,恐怕,就起不来了。




我在喜马拉雅开了一档新节目,

告诉你如何《从无产阶层到财富自由》,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






商务合作、文章转载、投稿,

请联系微信:bighead_yiwei

点击蓝字:,看如何获得VIP服务


原创不易,只要带上我的二维码,就可转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