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商业新闻>中国美景之最(一)

中国美景之最(一)

2024-10-31 09:01:07

著名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举办过一次“选美中国”活动,组织有关专家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共分名山、大湖、峰林、峡谷等16类,在这份颠覆传统审美观的榜单中,名山大川纷纷落马,西北风光大放异彩,有些景点过去从未听说过,但作为旅游达人的我,已走过其中很多地方。

在“选美中国”活动中,最美峡谷的评选甚为激烈,专家评委们各执一词,入围名单的景点更是多达20处,最终雅鲁藏布大峡谷以总分第一夺魁。过去只听说过雅鲁藏布江,其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从林芝市墨脱县巴昔卡村流出国境,直奔平坦广阔的印度平原,中国境内的长度为2057公里,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雅鲁藏布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雅鲁藏布江的最后一段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9月国务院才正式给予命名,大峡谷西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东至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中国境内全长504.6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6009米,均大大超过曾自称世界峡谷之最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其中212公里的河段为无人区。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和长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其峰、峡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也十分罕见,雅鲁藏布江在流经林芝市米林县派镇以后,受地质构造线的控制改变方向,原先向北的江水在此与帕隆藏布江汇合,然后以南迦巴瓦峰为轴,作了一个近乎180度角度的急转弯掉头南下,像一把巨斧将东喜马拉雅山脉劈开一道大口,形成了世界地质构造上极为罕见的马蹄形U字大拐弯,在大峡谷拐弯的西侧就是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与峡谷东侧的南迦巴瓦峰隔江对峙,两峰仅距20公里,这里高峰和峡谷咫尺为邻,达到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全球最大降水带分布在此,年降水量达4500—10070毫米,而峡谷东西侧的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垒峰又均为冰川发育的中心,加上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峡谷头尾落差高达2885米,全段平均坡降为5‰,从而使这里成了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最为集中之地,平均流量每秒达1900立方,居世界各大河流首位。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森林密布,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峡谷,荒漠干旱的科尔卡大峡谷和科罗拉多大峡谷无法与之相比。

2013年7月我参加青藏深度(全线)10日跟团游,最后阶段就是林芝市,但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均为一般的小景点,重量级的风景全部列入自费项目,价格从380—680元不等,除巴松错、鲁朗林海、南伊沟外,价格最贵的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了,因为可以和游览南迦巴瓦峰相结合,虽然价格不菲我也在所不惜。林芝市区到峡谷口的派镇距离约150公里,客运中心至派镇每天上下午各有一班车,下车地点就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门口车,而我所坐的旅游大巴凌晨5点多就出发了,沿219国道走了3个多小时。

进入景区后换成景交车,车身上的广告词写得真好,“到世界最大峡谷 观中国最美山峰”,将此地两大看点说得明明白白,过派镇前面不远的派村后,219国道就到头了,后面都是沿江的简易公路,导游说景交车全程约25公里,景区内共有四个停车点,第一个是“情比石坚”,有巨石一分为二,夹缝中生长一株桃树,甚为奇特;第二个是南迦巴瓦观景台,此处观赏南迦巴瓦峰的视角不错,不过这座中国最美山峰并非常年可见,大部分时间都看不全整个雪峰;第三个观景台是峡谷拐弯,这里并非传说中的峡谷大拐弯,但是也可以看到河水拐弯、山势蜿蜒的视角;

最后一个停车点即为终点直白村,是距南迦巴瓦最近的村子,到这4个景点时均会停车,游客可自行下车拍照。上午9时许进入景区后,雅鲁藏布江就在左侧下方的深谷里,河岸有不少村庄和田地,对岸山峰白云缭绕,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但要车过途中的大渡卡村后,才算正式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景交车在江东侧的山坡盘旋而下,很快来到江边,这里江流湍急,昨夜下了一场雨,江水仍是那么的浑黄,

但网上有人说到此看大拐弯完全是误导,要看雅鲁藏布大峡谷著名的大拐弯,应从西北面的排龙乡出发,从排龙乡到大峡谷还没有通公路,要经过两三天的徒步行程,才能到达大峡谷北岸的扎曲村,那里是大峡谷拐弯的顶端,从北向南看可欣赏大拐弯景观,而我们现在这里还是在峡谷的起始段,离著名的大拐弯还远着呢!我所乘坐的景交车最后到达终点直白村,这里是观看南迦巴瓦峰最近的地方,一般游客大多到此回头,

这里也是徒步旅行的起点,但走的人很少,只适合背包客和户外爱好者,从直白村沿江向西3—4公里,那里倒是有个小拐弯,来回需要4—5小时,强度并不大,基本以土路居多,有时会在树林中穿行,但视觉效果比较一般,有些人可能把这个小拐弯当成大拐弯了。过小拐弯再徒步6小时左右,继续向北约28公里,就到了大峡谷深处最后一个村庄加拉,过了加拉村就进入了大峡谷的无人区,途中还有四处大瀑布群,但除探险家和极少数发烧友外几乎无人进去过,经过无人区的瀑布群,距大拐弯江段就不远了。见下图

此外,最美十大峡谷第2、3名的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以及第6、7、9名的台湾太鲁阁、黄河晋陕大峡谷和太行山大峡谷我也已去过,后者不在于某一段峡谷,而是一峡谷系,范围为南北长600公里、东西宽250公里,景区密集,千姿百态。

在“选美中国”活动中,最美名山的评选充满争议,首先在超过200座的名山中推选出入围名单23座,再从这23座中评出10座,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山纷纷落马,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仅有黄山、泰山入选,分别居于第5位和第9位,进入十大名山之列的多位于我国西部,占比竟高达70%,不仅山名大多比较陌生,而且均为雪山,其中居于最美十大名山之首的是南迦巴瓦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此山的人应该寥寥无几,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处,为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专家的评语是“集壮丽与秀美于一身只是一个方面,与绕山而行的雅鲁藏布江所造就的天下第一峡之奇观,令其身价倍增”。

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还有“天山掉下来的石头”之意,此山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南迦巴瓦峰主要有西北、东北和南侧三条山脊,东北山脊蜿蜒约30公里,直抵雅鲁藏布江岸,脊线上有6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南山脊两公里处是海拔7432米乃彭峰,从乃彭峰分别向东南、西南伸出两条人字形山脊,西北山脊线突出着6936米、7146米两座雪峰,因此,南迦巴瓦实际由九座山峰组成,其中北侧7座由低到高逶迤上升,它们均各有名字,其南侧只有一座乃彭峰,高度仅次于左侧主峰,而南迦巴瓦实际上是主峰的名字。南迦巴瓦峰的三大坡壁大都被冰雪切割成风化剥蚀的陡岩峭壁,其中以西坡为最险,峡谷之中则布满了巨大的冰川,是一座极难攀登的山峰,目前只有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唯一的一次登顶记录,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珠峰的攀登都已经变得商业化,却再也没人去挑战南迦巴瓦。南迦巴瓦峰另一顶桂冠更鲜为人知,其最高峰海拔7782米,虽在全球仅排在第28位,但如果从山脚算起的话,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仅有4100米,而南迦巴瓦峰的相对高度则为7020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呈金字塔三角形状,凸起于群峰之上,山型陡峭,直插云天,场面令人震撼,而网上那难得一见的“ 日照金山 ”就更美了,

但峰顶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也被称为“羞女峰”,据统计南迦巴瓦群峰全部显现的日期,每年平均仅有约65天,故有“十人九不遇”之说,因此,要想一睹南迦巴瓦峰的全貌不仅需要运气,更关键的是季节和地点的选择,这里的雨季较长,一般从5月延续至 9月,尤其是7、8、9三个月几乎天天降水,同时云量也很大,峰体终日云雾缭绕。从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天气以晴为主,因此,一般要在冬季的11月至次年3月,才可能有机会一睹南迦巴瓦峰的全貌。观赏和拍摄南迦巴瓦峰的地点一般有两个点,一个是位于318国道鲁朗到八一镇之间的色季拉山口,在这个有一个专门的观景台,其中最重要的景观就是南迦巴瓦峰,还可以看到雪山脚下的鲁朗林海,景色比较丰富,不过这里距离南迦巴瓦峰较远。另一个拍摄南迦巴瓦峰的好地方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其实无需要进入大峡谷里面,只要在入口周边一带就能看到,但峡谷西岸的索松、吞白村正对雪山,这里每年春天桃花开放,拍摄花朵掩映下的皑皑雪峰,深受众多摄影师的喜爱,而大峡谷东岸台地上的大渡卡、直白、格嘎几个村庄,也是拍摄和观赏南迦巴瓦雄姿的绝佳之地,景区还设立了一个观景台,尤其是在是离南迦巴瓦峰最近的直白村口,顺着一道沟谷望去,南迦巴瓦峰近得似乎触手可及,但也有网友说这里距离太近,拍摄角度为仰视,很难看到全貌,所以角度反而不佳。

观景台和直白村均可乘坐景区交通车前往,交通比较方便,这一带视野比较开阔,游人也比较多,2013年7月我参加青藏深度10日游时,也是采取这种方法,在“情比石坚”景点停车游览时,有一游客惊呼“南迦巴瓦”,我一看果见前方云雾中露出一片山体,心中有些狐疑,先拍下再说。今天天气多云,观赏条件并不算好,景交车到达直白村时,南迦巴瓦峰只露出部分山腰,周围浓云密布,一时难以消散,

倒是向西望去,江边青山如黛,层云逶迤,美不胜收。景交车在此折返至第三站观景台停下,路边有标着南迦巴瓦峰的标牌,但这里拍摄平扰不少,后来发现在一卫生间旁的石阶上有个位置,可避开小摊、电杆等杂物,是观赏和拍照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此时云雾渐开,南迦巴瓦峰横露出大半个山腰,黑岩和白雪相间,峥嵘森严,气象万千,右边低山部分甚至可见峰顶,我急忙拍照、摄像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回到景交车上后,为等候一名迟到者车一直未开,看到南迦巴瓦峰露出更多,我忍不住又冲下车去一阵狂拍,

心想如果再迟一小时,可能会见到更多,在返程途中我频频后顾,数次回头,似乎感到南迦巴瓦峰又敞开了一些,未见到南迦巴瓦峰全貌或顶峰,的确给此行留下遗憾。目前我国正在修建川藏高铁,两端的成都至雅安段和拉萨至林芝段均已开通运营,如全线通车后争取在最佳季节再去一次。此外,在最美的十大名山中,排在第二的贡嘎山我曾在折多山口远远眺望过,黄山、泰山、峨嵋山也已去过,其中位于东部的黄山、泰山已游过多次。

峰林是一种群峰林立但基部断续相连的石灰岩地貌,表现形式为挺立疏密有致的离散石峰,大多发育在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峰林在世界上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大,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南部、广东北部等地。其实峰林也是山景的一种,但《中国国家地理》将其单独列出,“选美中国”在专辑评选最美峰林时,结果出现惊人的一致性,评选出的五大峰林均位于江南地区,其中广西桂林的阳朔无可争议地名列榜首,专家的评语是:“丛生如林的塔状石峰与漓江相组建,构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山水奇观,美学价值极高。”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从机场一下飞机到铁路沿线,处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奇峰,早在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在桂林任职的王正功就写下了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2014年6月以桂林为首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项目申遗成功,桂林山水荣登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而阳朔峰林则是桂林山水中一颗最为璀灿的明珠,故有“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

阳朔山水之所以能甲于桂林,是由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所致,阳朔县域中部为一片喀斯特岩溶地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自西北贯穿东南,在地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这些可溶性岩石经风雨、流水的侵蚀、切割和溶蚀而逐步产生溶沟、溶漕、石芽、石林,发展成石丘、落水洞、漏斗和洼地等,历经漫长的年累月变,最后才形成现在大面积分布的峰林谷地。阳朔不光有峰林还有峰丛,峰丛的分布面积甚至超过了峰林,这里由此成为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也是最具观赏性的地区,仅挺拔俊秀的奇峰就达2万多座,被徐霞客誉为“碧莲玉笋世界”。

阳朔县位于桂林市南部,距桂林市区约67公里,有高铁从城北通过,交通较为方便,如果要一览阳朔峰林全貌,需要用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漓江坐船观赏,游览漓江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不愁天气变化,因为不同天气漓江景色有不同特点:晴天看青峰倒影,阴天看漫山云雾,雨天看漓江烟雨。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全长437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而63公里的阳朔段漓江风光被誉为百里画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两岸奇峰高耸,风景如画,形成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水长卷,其中杨堤到兴坪26公里的江段,更是漓江的黄金水段,也是漓江精华游的起点,这一段江水曲折蜿蜒,景点密布,美不胜收,乘坐竹筏是欣赏阳朔峰林的最佳方式。

阳朔旅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4—10月份,期间“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也是旅游的高峰期,气候适宜的漓江会有很多的游客,房间的预订和交通也进入高潮,价格比平时有所上涨,所以最好避开这个时间。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旅游胜地,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去过桂林,游览了象鼻山、月亮山,并乘大游船游览游览了漓江,但前一大段景色平平,到阳朔的杨堤乡后方渐入佳境,江边一座驼峰形的山叫渡口山,山势宏伟,削壁千仞,山路被峭壁深潭所隔断,行则须过渡,因是同一岸设渡,故称半边渡。

过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光无限的杨堤村后,可欣赏到诸多山景,依次出现漓江巨壁胜景之冠的九马画山、黄布滩等。2017年5月我从龙胜梯田坐班车再赴桂林,但选择桂林不停,直达阳朔,下车的地点是阳朔汽车站的大村门分站,次日一早在此乘坐头班中巴前往正北面36公里外的杨堤,那里是阳朔漓江游的起点码头,在售票窗口本想购买去兴坪的船票,但这里平时只有到“九马画山”的船,上次在桂林游漓江是大船,而阳朔游漓江则是电动小竹筏,更近水亲水,一路美景,应接不暇,如果《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专辑评选最美河流,阳朔漓江可居榜首。

1个半小时后筏在九马画山码头登岸,据船工说杨堤段只能到此,下一段属于兴坪管辖,要游览需另行购买船票,看来漓江也象铁路一样各管一段。“九马画山”是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山高400余米,宽200米,临江而立,石壁如削,五彩斑斓的岩壁如一幅巨大的画屏,细细地端详岩上图案,仿佛有一群骏马或立或卧,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奋飞,有的悠然觅食,据说当年周恩来总理游览漓江“九马画山”时能找全九匹,但大多数游客只能寻找出其中几匹。

这里到兴坪古镇还有4公里,沿江步行,游人如织,途中也可观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黄布倒影”,从“九马画山”顺流而下半里许就到了黄布滩,这里江面逐渐开阔,水平如镜,江流清澈,碧绿透底,从水面上可以看到江底有块米黄色的大石板,长、宽各数丈,恰似一匹黄布平铺在河床之上,黄布滩由此得名,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其中20元纸币背面的漓江风光就是“黄布倒影”。据说看“黄布倒影”与天气有很大关系,雨天时倒影被雨点打碎,雾天时倒影又被浓雾吞没,只有碧空如洗的晴日,倒影才最为清晰,但我游览那次是个晴天,却未见倒影。

除阳朔峰林,另外4处的武陵源、万峰林、三清山、罗平峰林我也已全部游览过了,阳朔峰林能排第一,大都占了漓江之利,专家的评语也说明这一点,如果单凭峰林本身,我认为武陵源应居最美峰林之首。

丹霞地貌实际上也是山峰的一种,特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这种地貌形态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国际地学界则称为“红层”,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中在中国分布最广,现已发现丹霞地貌达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在我国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27处全域或局部由丹霞地貌构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其单独列为一类,评选出的最美七大丹霞地貌,除张掖外其余全部位于江南地带,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广东的丹霞山,专家的评语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奇峰怪石,碧水相映。”丹霞地貌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初创、成型和发展三个阶段,1928年矿床学家冯景兰首先在广东省韶关的丹霞山注意到这种分布广泛的红色砂砾岩层,产生于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和千姿百态的奇石,将其命名为“丹霞层”。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61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黄进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1982年他发表了中国关于论述丹霞地貌的首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1991年之前,丹霞地貌的研究尚处于个别的、零散的、具体问题研究阶段。1990年黄进主持了第一个丹霞地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开始了对中国丹霞地貌的全面考察,先后对全国近千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勘察,并带动各地学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991年在广东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研究会,标志着丹霞地貌研究进入大发展阶段,此后召开了十一届全国性的丹霞地貌学术研讨会。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2010年8月,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和万佛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和龟峰、浙江的方岩和江郎山共同组成的“中国丹霞”,成为中国第40处世界遗产,其中广东省的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属于壮年期丹霞地貌。2017年5月“两广游”时,我曾专门前往丹霞山一游,韶关老火车站的站外广场有车前往,48公里约1小时可直达景区大门口。丹霞山景区总面积达319平方公里,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具体分为巴寨、长老峰、阳元石、翔龙湖和锦江5个景区,有景交车相连通,但我只计划去阳元石和长老峰。阳元石是一巨大石柱,因酷似而号称天下第一奇石,实际上这一片主要游览的是后面的阳元山,过阳元石后从左侧一条山道上去,途中回望时阳元石又变了模样,快到山顶时比较崎岖,攀登时需手脚并用,但山顶平坦,景致一般,乐趣倒在上山途中。

本想从后侧下山,但听从后侧上山的人说,路并不好走,故仍从原路返回山下,在一个三叉路口坐景交车到长寿峰下,乘索道上山后向前不远便是一个大观景台,在此可远眺丹霞山主景群峰,其中最高的僧帽峰好似僧人头上的帽子。回到索道上站左拐向东,长寿峰呈东西向横卧,山脊平而漫长,山道虽远但不难行,我们一直走到最东端,然后由此下山,有几处石梯较险,需扶铁链倒行,过一寺庙后路边摩崖石刻众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丹霞山外,南平武夷山、泰宁金湖、鹰潭龙虎山和赤水我也曾去过,贵州赤水和福建泰宁为青年早期丹霞地貌,武夷山和龙虎山则为老年早期,其中贵州赤水的佛光岩值得一提,巨大的崖壁呈均匀的弧形,层层叠叠的红色丹霞地貌鲜艳如火,在绿树的衬映下分外醒目,宏大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更为奇妙的是,赤壁正中一道白练高悬,高近400米,飘飘洒洒,直泻崖底,给宏伟壮观的大赤壁添上画龙点晴的重要一笔,我认为佛光岩瀑布在中国最美瀑布中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这两年我在太行山一带游览时发现,那里也有不少赤壁丹崖,石质为石英砂岩,也呈水平纹理,颜色甚至红于丹霞地貌,如河南云台山的红石峡、万仙山、河北的红山、苍岩山、嶂石岩等,我认为这些地方也应归入广义的丹霞地貌范围,即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或是否发育在白垩纪河湖陆相都可称为丹霞地貌,这也符合1983年《地质辞典》关于丹霞地貌的定义:“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历任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第三至第五届理事长的彭华教授,是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领域学术带头人、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主持人,2011年将丹霞地貌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学者们大都倾向这种定义,因此,《中国国家地理》对丹霞地貌界定得过于狭隘,但如果按广义的丹霞地貌范围,最美丹霞可能就不是广东韶关的丹霞山了。

标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