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商业新闻>苏皖鄂赣粤五省自驾游(一)

苏皖鄂赣粤五省自驾游(一)

2024-09-08 10:01:07

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游玩!

在路上,边走边物色旅游景点,但也都是自己想去而未能去过的景点。回来后,再一一回放:江苏扬州出发,来回纵跨了五个省份。

2016年去广东自驾走的是东线,G15南下,G25回程,沿海主要风景近乎都玩了一遍;这次走的是中线,G45南下,G35回程。

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它犹如一把铁锁挂在湖口县门前,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高中时语文收录有这篇文章,缘于此,方有此行。

沿主干道一直前行,很快就到了江湖交汇处。左下水域通鄱阳湖,中间隔一沙洲,叫梅家洲,右上面即是万里长江。细看可见江水浑浊,湖水清辙,江湖两色,在此交汇。

沿山的外侧绕行,经报慈禅林、浣香别墅、碑廊,再回到入口处,见有苏轼雕像。

出景区门,停车场边,远远见有两亭,一为白云亭,另一为观澜亭。

石钟山是鄱阳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高中语文学习《石钟山记》,这句苏轼之问,当年确是无感,今天亲自拾级石钟山,方觉此问有振聋发聩之哲理。

唐宋八大家除了柳宗元,其余都来过,而苏轼先后来过三次,此文乃是他与其子苏迈一同夜游时感悟而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融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景点。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细观水浒我觉其文句句真千秋炳焕信是世间才子因史撰奇文

受黄巢“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影响,酒后宋江发泄心中不满,信手白墙题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也算是歌以咏志吧!

楼北两面顶檐下各悬有由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巨幅匾额。

原本是打算从安徽进湖北,先去五祖寺,再去四祖寺的,不料中途走了一个叉道,反先过长江进了江西,在欣赏完浔阳楼后,只得又返回湖北,时间关系,只能放弃五祖寺而只去了四祖寺;再加上五祖寺不可挂单,而四祖寺可以,这也是只去一个的原因。

四祖寺很大,人很少,车在里面绕了两个来回才问到挂单登记处。却被告知“非居士信徒不能挂单”。,我只得说:天色已暗,附近也没有住处,我们两个来自江苏,仰慕四祖寺已久,今天特来参拜,佛本以慈悲为怀,还望通融等!几句话说完,竟也得准宿,给我们一张纸条,我们便循着纸条提示,寻找赵姓管理人员。

找到赵居士,领了一个枕套、一床被单和一床被套,住宿的地方叫云水寮,房间内有四张架子床,我们铺好自己的床,便寻找食堂用晚餐。

我们来得稍迟了一点,斋堂内非常安静,僧从居士每个人依次各自取食,有四五样蔬菜供应,默默吃完,外面的水笼头处洗干净再将碗筷放回。

餐后,便在寺内静心漫步良久。拍了一张山门照片。山门为青白石条砌筑而成,古色古香,雄伟壮观。

快结束时遇到一师傅,他建议我们明早参加他们的早课,时间是四点半。我们当即应允。

四祖寺,顾名思义就是纪念四祖的寺院,也是他自己创建的寺院。汉传佛教自达摩禅师传给二祖慧可,慧可断臂求法;二祖传法僧璨在师,僧璨四十多岁才求法,九十五岁高龄立化;三祖传四祖道信,道信十四岁起学法。

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俗姓司马,世居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12岁投司空山僧璨禅师求解脱法门,言下大悟,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六十年。24岁时得传衣钵,为中国禅宗第四祖。38岁,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解围城之困。唐武德七年,蕲州道俗请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大敞禅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世寿七十有二。逝后第二年,塔门自开,肉身不朽,众迎真身回寺供奉。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殿亦同灰。

凌晨四点,起了个早,悄悄洗漱,喝点水,即来到大雄宝殿,殿外列队等候。耳边响起数点清悦钟声,继而一阵鼓点密集。心中不免生疑:寺院常有联语称“晨钟暮鼓惊醒尘世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梦人”,怎么早晨还有鼓声?接下来钟鼓交替响起,一直不停,直至有数位身着黄袈裟大和尚到来,众人才随之依次入殿。

入得殿内,众僧似有固定位置般纷纷坐定,我俩及其他居士信众随列队后,还有不少年纪不等的女性。接下来便是三叩九拜、佛号经声,我亦神情肃穆,俄而立起,俄而拜伏,也不知念的什么经,只管有模学样,最后绕着禅垫合手蛇形转圈,虽不知众僧所云,但从仪式感、从虔诚度中依然感受到了一份不一般的震撼,也安享到了一份不一样的宁静!至结束,前后有约八十分钟的样子。待下课出殿外,天已放亮。

跟做早课一样,等大和尚到坐定,不久,斋堂门口一声清翠钺声响起,众人随大和尚念了一段经。同时有八位伙头僧轮番给众人发餐食,馒头随要,小菜也有七八样,均可增添。我还要了几个野生栗子,只是不能浪费,要了就要吃完。吃完后,继续坐等,又是一遍经文诵默,方得离席,将碗筷洗净归位。

早餐后,再出寺门,从山门再进,重拜古刹。

四祖寺原来也称正觉寺,殿前的盘龙柱让我想起山西晋祠圣母殿外的木雕盘龙柱。

坐禅看心 滔然得性 清虚恬静 身心调适 能安心神 窈窈冥冥 气息清冷 徐徐敛心 神道清利 心地明净 观察分明 内外空净 心性寂灭 如其寂灭 圣心显矣 性虽无形 志节恒在 幽灵不竭 常存朗然 是名佛性 见佛性者 永离生死

此廊桥名为花桥,两端为砖砌八字牌楼门,看上去有点历史,过去也一定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

桥头分别有元朝的赵国宝写的“一层石塔一层云,塔外梅筠几万根。大圣自然身不坏,游人如见佛常存。”和唐柳宗元题写的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该桥为单孔石桥,建在岩石上,东西走向,桥上建有廊屋5间。

廊桥的另一端还写有另一个桥名“灵润桥”。墙壁上原应绘有花鸟图案的,时间长了已辩识不清。两侧题有《西山》、《灵润桥》两诗,只是少部分内容已模糊,包括作者。

时间关系,我们也没去后山观赏。直至离开上了福银高速才想起:真是不该忘记!应该在四祖寺供奉上一点香火钱才是!!

标题4